四时气篇第十九(四)(1 / 4)

话说有一天,黄帝闲着没事,就琢磨起人体那些奇奇怪怪的现象来了。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:“哎,岐伯啊,你说这有的人肚子老是咕咕叫,气还一个劲儿地往上冲,冲得胸口都疼了,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啊?”
岐伯一听,心想:这黄帝又开始钻研人体奥秘了,行,那我就给他说道说道。于是,岐伯清了清嗓子,慢悠悠地说:“黄帝啊,这事儿呢,其实挺简单的。肚子里老是咕咕叫,气还往上冲,喘得连站都站不稳,这多半是大肠那儿出了问题。要想解决这事儿,咱们得靠针灸,扎几个穴位就行。”
黄帝一听,眼睛一亮:“哦?穴位?快说说,是哪几个穴位?”
岐伯微微一笑:“首先啊,咱们得扎‘盲之原’,也就是现代的冲门穴。这冲门穴在哪儿呢?咱们大腿根儿那儿,腹股沟的外侧,一摸就能摸到。这穴位啊,是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,能调理气血,治疗腹痛、腹胀啥的。大肠的问题,找它准没错!”
黄帝点了点头:“嗯,有道理。那下一个穴位呢?”
岐伯接着说:“下一个啊,是巨虚上廉,咱们现在叫它上巨虚。这穴位在哪儿呢?在小腿前外侧,犊鼻穴下6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的地方。它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,能调和肠胃,治疗腹胀、腹泻啥的。大肠的问题,它也能帮上忙!”
黄帝一听,乐了:“哈哈,这穴位还挺管用嘛!那还有一个穴位呢?”
岐伯说:“还有一个啊,就是咱们耳熟能详的足三里啦!这穴位可是个大明星,全身的疾病它都能管点儿。在小腿外侧,犊鼻穴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的地方。足三里啊,能燥化脾湿,生发胃气,治疗胃痛、腹胀、便秘啥的。大肠的问题,找它更是没错啦!”
黄帝一听,连连点头:“不错不错,这三个穴位,看来能解决不少问题啊!可是岐伯啊,这肚子咕咕叫,气往上冲,就只有大肠的问题吗?小肠会不会也有问题啊?”
岐伯一听,心想:这黄帝还真是爱钻牛角尖啊。不过也好,我就给他讲讲小肠的事儿吧。于是岐伯说:“黄帝啊,您说得没错,这肚子咕咕叫,气往上冲,小肠也可能有问题。小肠啊,它连着睾丸,跟脊椎也有关系,还贯穿肝肺,联络心脏呢。要是小肠里的气太盛了,就会厥逆上冲,影响肠胃,熏蒸肝脏,还会在脐周集结。所以啊,咱们也得扎几个穴位来调理。”
黄帝一听,又来了精神:“快说说,是哪几个穴位?”
岐伯说:“首先啊,咱们还得扎那个冲门穴,也就是盲之原。刚才已经说过了,它能调理气血,治疗腹痛啥的。小肠的问题,它也能帮上忙。然后呢,咱们得扎足太阴脾经的穴位,比如三阴交。这穴位在哪儿呢?在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际的地方。它能健脾益血,调肝补肾,治疗腹痛、腹胀、月经不调啥的。小肠的问题啊,找它也能缓解点儿。”
黄帝一听,皱了皱眉:“嗯,三阴交我知道,可是这好像跟小肠的关系不太直接啊?”
岐伯微微一笑:“黄帝老爷子啊,您别急嘛。这中医啊,讲究的是整体观念,脏腑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。三阴交虽然主要是脾经的穴位,但它也能调理肝肾,而肝肾跟小肠也是有关系的嘛。所以啊,扎这个穴位,也能间接地治疗小肠的问题。”
黄帝一听,恍然大悟:“哦,原来是这样啊!那还有一个穴位呢?”
岐伯说:“还有一个啊,就是咱们刚才说过的上巨虚的邻居——下巨虚啦!这穴位在哪儿呢?在小腿前外侧,上巨虚穴下3寸的地方。它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,但能治疗小肠的病变,比如腹痛、腹泻啥的。所以啊,小肠的问题,找它准没错!”
有一天,黄帝闲来无事,就琢磨起一些人体的小秘密来。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,那就是:“哎,你说这有的人吧,动不动就恶心想吐,吐出来的还是苦苦